桂枝汤辨治外感发热
徐某,女,14岁,中学生,广州市人。 2005 年 11 月 15 日首次访问。
发热寒战 1 天。患者因游泳受凉,继而饱食。告诉同座的几位同学得了“水痘”,看到发烧了。次日发热,全身烧灼感,恶寒甚重,大汗淋漓;头痛,在颈背处更明显;不渴、不食欲、便秘、小便正常;舌质淡,苔薄白,微腻,边际有齿痕,脉浮滑。检查:体温39.6℃,双肺呼吸音清,未闻罗音。
中医诊断:发热(太阳病);辨证:桂枝汤证; 《伤寒论》第十三条说:“太阳病,发热汗出,恶风脉缓,桂枝汤为主。”脉不缓而数,为热病所致。让他趁热喝,再喝热粥,暖被窝出汗。
服药5分钟后,患者开始出汗,约15分钟后全身出汗;他的体温降至 38.4°C,并抱怨口渴想喝水。约1时,诉前额及侧头痛,耳闭耳目灼痛,手足不宁,仍恶风,汗,舌脉如前。以为阳邪太盛,内逼少阳,阳与少阳同病,同时有直指太阴之势。 《伤寒论》第276条:“太阴病脉浮能发汗,桂枝汤宜。”第278条:“太阴病脉浮缓,手足自暖,系太阴。”该汤用于舒筋祛风,调和少阳。没有要求喝粥,而是热了被褥。风池、风府、大椎、井明、太阳穴涂抹祛风油。
服药30分钟后,体温降至37.8℃,头痛减轻,耳鸣清亮,精神爽快,脉搏细柔,想吃米饭。欲食即是胃气逐渐恢复,但湿邪尚存。原方再加一剂,大汗微咳,咳嗽有痰,邪有出路。
次日清晨体温37.2℃,排便;主诉疲劳、阴道抽痛、非尿道疼痛。 《伤寒论》原文第八十八条:“汗氏,大汗,将神昏心烦,小便有阴痛,服郁郁凉丸。”想着他出汗多了,耳朵疼。因为是用米汤和蜂蜜调养的。吃了中餐后,患者精神大增,声音洪亮,饮食恢复正常。